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25 21:20:16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1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本节课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捕捉图中的信息,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列出算式,并借助摆小棒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能区别两种算式在算法上的区别。

在观察主题图时,学生对于第一个小朋友提出的“还剩多少元?”的问题感到很容易理解,很快列出算式35—2=,但对于第二个小朋友提出的“我有20元钱买一个娃娃还差多少钱?”的问题,一小部分学生觉得有一定的难。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

(1)“还差多少元”说明什么钱比什么钱多?学生很快领悟:买东西需要的钱比身上带的钱多,

(2)要求还差多少钱就是求什么?就是求35比20多多少。

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35—20=。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我直接把两道算式呈现在现实面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摆完后自己说说怎样算,再把自己的算法与同桌交流。在反馈时,我要求学生结合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学生积极性很高,说得也很到位:算35减2等于几,先从5根里面去掉2根,再把剩下的3根和3捆合并起来,也就是先算5减2等于3,再算30加3等于33;算35减20等于几,先从3捆里去掉2捆,在把剩下的一捆和5根合并起来,也就是先算30减20等于10,再算10加5等于15。你瞧,说的多好!会这样说的学生很多,这得益于我们在前面做计算练习时要求学生除了会算,还要把自己的.算法与家长交流。

学生对两种算式的计算方法了解如此透彻,接下来将两种算式的算法进行比较就水到渠成了,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归纳出两位数减一位数是从个位上减,两位数减整十数是从十位上减。除此之外,我还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在老师的的引导下,学生的语言逐步规范,概括出两位是加减一位数都是从个位上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都是从十位上算。

本节课不仅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理解算理、归纳算法以及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更主要的是,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轻松。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中,我首先营造春游乘车的情境,让学生看图说出图上的数学信息,启发学生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列出“45+30”,提出问题“怎样计算‘45+30’的得数呢?”学生先自己用准备好的小棒摆一摆,然后说一说怎么摆的。得数是多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追问“为什么要先把3捆和4捆小棒合起来?”接着让学生通过用计数器拨珠计算的方法来验证这道算式的得数是不是75,在学生拨珠的基础上提问“为什么要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先拨3颗珠?”通过摆小棒和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操作活动以及师生共同交流、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要算“45+30”都要先把3个十和4个十合起来。然后,在前面这些活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是通过摆小棒和在计数器上拨珠来计算“45+30”的,如果不摆小棒,也不拨珠子,那怎么计算“45+30”呢?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学生来汇报。但学生汇报的还是采用竖式的比较多,基本上不能准确说出计算的顺序。看来,这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在他们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了,在肯定学生用竖式计算的前提下,我开始引导学生像书上这样进行口算表达。

但是,我当时并没有刻意去强调一定要学生按照这种方法来计算,也认为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这种思考方法。在引出计算“45+30”时,要先算40加30等于70,再算70加5等于75后,我仅让几位学生说一说,再读一读,并未刻意强调所有人一定要掌握。第二天,让学生再按照这种计算顺序来说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过程时,多数学生却说不出来。我当时认为,学生只要学会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就可以了,没必要非要掌握这种计算方法。而且说实话,自己也觉得直接采用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反而更简单一些。于是,我对教材上的编写产生了怀疑,我觉得,为什么不是直接让学生采用竖式的方法来计算呢?这样学生学起来不是更简单吗?教材中要求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先算几十加几十,再算几十加几,或者先算几加几再算几加几十,这样的程序对学生后面学习竖式笔算要先从个位算起,会不会引起负迁移呢?

经过和师傅纪老师的研讨与交流,以及对相关练习的分析,我发现,在很多综合练习中,经常出现这类口算过程的填空,说明这种口算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让学生都掌握,这是进行竖式计算的前提。即在理解这种口算过程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先让学生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先算几十加几十,再算几十加几,或者先算几加几再算几加几十,这是一种口算过程,这种口算过程是和学生的摆小棒和拨珠子的活动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过程再现了学生的操作活动过程。在操作活动和口算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相同数位相加减的道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知道”。

其实,我在课前也粗浅地与学生进行了一些交流与了解。经过初步的了解,我发现,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就已经学会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算式了,但基本上都是采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的,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因而,他们对于这种类型的计算不难掌握,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但是,当深入追问为什么要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计算时?却很少有人能回答出来,有的'学生告诉我,他在外面上辅导班早就学过了,那儿的老师说应该这样计算。看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非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而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时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而教材通过直观摆小棒以及借助计数器就能够帮助孩子从直观角度来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此外,数学不仅仅是一门计算的学问,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孩子只会算不会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

因而,研读教参是非常必要,尤其是当我们对教材上的编写意图不明确时更要仔细揣摩、理解,然后才能更好地用教材教,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掌握,这对学生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发展是不利的。如果学习数学只需要依靠学生的记忆力,那就将失去数学学习的本质——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的学习,自身的魅力并不在于那一大堆的概念、符号与原理,而在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富有趣味性的思考,这才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

两位数加 ……此处隐藏4771个字……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标》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上,在学生列出了算式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摆小棒或者用计数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算理,注要讨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这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最后探讨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45+3要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即算5+3;45+30要先把整捆的小棒合在一起,即先算40+30。

在学生理解了口算方法后,让学生用夺小红旗的形式进行练习题训练,夺到小红旗的一组就说明技术高超。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

小组合作的意识也强了,学生们兴高采烈的算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整节课,我感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但是感觉还有个别学生计算的时候,依旧是不能相同数位相加减,看来人的接受能力不同,这样的个体需要个别指导。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达到正确计算,并能归纳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很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可能是前一段时间《认识人民币》让学生觉得太吃力,这一单元的计算教学学生似乎感觉到从没有过的轻松和容易,因此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34+2=时,当我问:“你准备怎么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并汇报。一部分学生是用数的组成的方法算的:34里面又3个十和4个一,加上2个一,等于3个十和6个一,就是36,另一部分学生是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总结的算法:先算4加2等于6,再算30加6等于36。我给予他们充分得肯定。接着提问:“为什么4和2能加在一起?”学生都举起了手:有的说“因为他们都表示几个一”,还有的说:“因为他们都在个位上”,看来学生已经感觉到了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接下去计算34加20就很容易了。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摆小棒,而是直接在黑板上出现算式:34+20=,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摆小棒,你会怎么摆?“先摆三捆4根,再摆3捆”,“你准备先把哪些小棒合在一起?”通过想象操作情景,学生理解了计算34加20要先把3捆和2捆合在一起,也就是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除了让理解算法达到会算,还要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法有什么不同。由于有了前面的动手操作和想象操作过程作基础,因此大部分学生能能归纳出两位数加一位数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而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先把十位上得数相加。在此基础上,我问“什么样的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通过引导,学生得语言逐步完整和规范,最后归纳出: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11

反思《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课堂教学,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对教材的挖掘还不够深入、透彻。虽然课堂上注意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但课本中的一些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好,挖掘欠细、欠深。

2、课堂教学机智还欠灵活。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在课堂上,一是未能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进行验证,从而深入体验、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算法和算理。二是知识重难点的处理,教师“牵”的成分比较大,“放”的成分比较少,应尽最大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3、教师语言欠精练,板书不够适时。

这些,将激励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12

今天邀请我的师傅刘老师听了自己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一课,课后我们师徒二人进行了交流讨论,刘老师对这节课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同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受益匪浅。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现将心得体会及自我反思梳理记录下来,督促自己快速成长。

这节课我的想法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拨计数器,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更好的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学生在列出算式26+3之后,有的孩子能很快口算出得数是29。我让学生用小棒或计数器来算一算。指名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用小棒摆一摆,这名学生摆好2捆和6根之后,又在6根下面摆了3根,然后又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体现了一位数应该加在个位上的道理。

学生在动手摆小棒或拨计数器时,让学生学习有明确目的性,让学生在操作学具时,边动手操作边说方法,真正实现手、脑、口并用,把思维过程和动手操作过程完美结合起来。

最后再用课件将小棒图和计数器图共同呈现来提升算法:无论是摆小棒还是拨计数器我们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更加条理清晰的理解算理,为后面说算法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方法。

值得反思的地方是,当26+3等于多少?你想怎样算?这个问题抛出以后学生能说出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方法来算。但指名让学生到投影展示算法的环节时,没有让孩子充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说,我急于规范孩子的想法:“先算什么,在算什么?”这个问题,将孩子摆小棒时最原始的算法给打断了,其实这一环节不用急于规范孩子的摆法和算法,只展示出孩子们最原始的想法就可以。所以这个环节浪费的时间过多。

再一点就是,对于大班额来讲,全班动手操作来探究算法无疑是一种挑战,整节课无论怎么强调计数器、小棒放在桌角,总会有稀稀拉拉“哗啦哗啦’的声音发出,这与孩子们天生好动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要求老师平时训练有素,如学生回答问题或质疑问题时一定要养成先举手的习惯。分组合作讨论时,开始结束都要做好统一要求,教师的言语或手势就要做到令行禁止。另外,还要多花精力精心备课,巧妙设计每节课,老师课上得有趣,才能更好的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将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味。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13

上周我讲了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在教学中我模仿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是这节课有了之前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经验之后,孩子在思考计算方法是节省了很多时间,孩子会迁移用之前的方法,这也是我很开心看到的.。学会怎么算之后,我让孩子比较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之处,孩子能迅速发现两道算式在计算过程中一个是十位上先进行计算,另一道算式是个位上进行计算。接着我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孩子试着从减数入手,虽然回答的结结巴巴,但大概意思我还是能听明白的,这个地方让我发现了孩子其实真的很不错,有了初步分析思考的能力。

本节课的优点体现在:1.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在动手操作这一块我组织学生用小棒和计数器来探究两位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探究两位数减位数时,小棒,计数器只是作为个别学生辅助计算的工具。

2.注重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最熟悉的春游场景作为学习素材,学生在观察,讨论与交流中,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

3.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从摆小棒到拨计数器再到算法,一步步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半抽象思维最后抽象出算法,给了学生理解的空间和时间。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