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绿》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绿》教学反思1《囚绿记》一课我前思后想,总共考虑了4个思路:
一、抓住“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课文“绿”的象征意义,共有三层: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势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将它图解为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这个意图,我们的解读是否为误读?
二、抓住“囚”字,层层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作者在 《〈囚绿记〉序》里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囚绿记》就是一篇表现作者理智与感情冲突的作品,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是一个不错的解读方式,但是仅仅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仅课时安排上时间有多余,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仅限于表层,如何把课文分析与学生自身生活结合起来,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传授有关抒情的知识。抒情式表达方式的一种,也是学生作文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但是把《囚绿记》简单的肢解成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对比、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那么就会将语文课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四、拈出一个主题“快活”,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分析作者在绿色中获得快乐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绿时失去快乐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快乐,并避免不快。
一篇文章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这次备课冥思苦想了很久,就在快要放弃时,灵感忽现,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教学思路,这也是提醒我备课要多下苦功吧。
《绿》教学反思2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那只能用“陶醉”这个词了。我和我的学生们都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当中,陶醉在这优美的词句当中。读着读着,自已仿佛已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中,看着碧澄澄的水哗哗地流着,有一种惊奇自在心中。
在这节课当中,我的.教学手段只是朗读加想像。让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自已的感受,读出自已的韵味,然后再去深深地回想,想像着自已已置身于这独特的美景当中,那可爱的古怪的树绿得发光,绿得发亮,真是一种沉醉,一种迷恋。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去交流。感悟大家笔下的西湖的绿。
上完这节课,让我深深地感悟到语文教学本身应是很简单的,重要的是能否在这简单当中让学生有深深地感悟,一直深入地孩子们的内心发中,连同自已也被这种情景所感动,跟着他们一起来享受这神奇的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幸福与快乐!
其实,我想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这学习当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绿》教学反思3本课是朱自清先生的写景名篇,预设教学课时是3课时。本教学课时是第一课时,主要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下一课时的深入了解打下基础。所以是把对语言的基础练习,作者情况的了解,课文的主体结构的认知作为了学习的主要任务。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预习是令人满意的。学生对于课文的写作者是有了解的。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完成了任务。字词的预习也是令人满意的。证明学生已经渐渐地养成了预习的习惯,一些预习中必须的任务是能够完成的。
学生的朗读是需要加强的。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对于朗读已经对学生提出了要求,那就是运用普通话,声音洪亮的'朗读;注意不能读破句子,不能填字,丢字,改字。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应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学生的朗读还停留在对文字的传达的境界。所以朗读的能力还是要加强的。
在课文的结构把握上,主要想采用讨论并且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学生自行领悟感知。但是,在教学中并没有达到教学的设想。原因想来有以下几个。一,自己在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对于问题的设计是存在问题的。问题的提出、预设性、方向性、指引性都是存在不足的。二、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调动起来,创设情境不够,学生根本就不能进入一种主动的,积极地思考氛围,学生的互相激发也没有出现。三、整个的教学环节不流畅,显得生硬破碎。
《绿》教学反思4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在这篇课文上,我更多的注重文本的解读。这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本课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对常春藤感情变化这条主线来梳理全文。设计的问题也很简单,如“绿”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囚绿”的?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囚绿”后,“绿”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为什么对“绿”如此的挚爱?等等。所有的问题都围绕作者“爱绿”展开的,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由作者对“绿”的爱升华到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赞颂,从而指向文章主旨。
在这一过程中我把思考的空间都留给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注意挖掘文章本身的深刻内容,也能够做好知识的拓展延伸,尤其是最后关于“爱”的探讨,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我觉得一堂课最重要的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并且,不管任何设计,都难以设计出学生的“精彩”,一旦他们的思想闸门打开,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独到”是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和设计的。在课堂上我们能够看到鲜活的思维,也要面临严格的考验,这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努力。
《绿》教学反思5《绿娃娃》是一篇有趣的儿童诗。通过一个孩子的嘴,形象地描绘了上学路上经常能见到但又常常容易被小朋友忽视的树叶、禾苗、小草的蓬勃生长的情景,展示了大自然中绿色植物的生命力,表达了孩子们愿意与大自然中的小生命共同成长的美好愿望。
在设计本课时,我确立了让学生读中感悟的总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在读中升华情感。但单一的读,远远是不够的。所以我设计了多个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景,让学生们在十 ……此处隐藏7355个字……画的美景和浓烈的诗情激发到了极致,于,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成了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心声。而正是在这里,作者一方面完成了一个热情奔放、追求光明的自我形象的塑造,突出了爱绿的主旨;另一方面,则显示了文章结
构的精巧:
(1)开头与结尾重章叠唱,强化了感情的力量;
(2)第二段为第三段铺垫和蓄势,强有力地衬托出绿的令人惊诧的美。
(三)总结
1、1、问: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对绿的由衷喜爱,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热情的讴歌绿色呢?
明确:绿色是一种象征生命的颜色。本文作于北伐战争的酝酿时期,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2、学生再读课文。
(四)作业练习
1、画出课文所有的比喻句并标上序号,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在充分感受美
2、仿照第三段的写法,运用比喻、比较、拟人等手法描写你熟 的基础上,激悉的一种景色。发创造美。
反思: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也有赖于健康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形成,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获取和增强语感的过程。《绿》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美文,从的语言到所描写的景物都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为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具体感受文章精美的语言,进而领略文章的美,引领学生走进审美之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感情,学会感受美,激发创造美的欲望。
在教学思路上,就把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比较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对梅雨瀑和梅雨潭的比较中,充分感受梅雨潭美之所在。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选择梅雨瀑和梅雨潭之间的过渡句为切入点,有此带入对两者的比较,使教学从一开始就进入到一种审美境界,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依据感觉、感知和感悟逐层递进的过程为教学的程序。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品读,让学生在全文的阅读中获得美的感觉,从对第三段的精读中获得美的感知,通过教师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中,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课文,进而获得美的感悟。
但是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的活动显得过多,而学生的主体活动不足,学生的主动探求研究学习的时空不够。
《绿》教学反思14我准备了一节大班语言活动《耳朵上的绿星星》,这节课给我的印像非常深刻,孩子们能开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而且也是轻松地接受知识。
这节课有两个目标:
1、通过故事使幼儿懂得,做事要多为他人着想,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给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快乐的道理。
2、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欲望,大胆、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大胆学说角色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了以下五个环节:
1、出示主要角色,引起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2、结合图片,幼儿自由创编故事。
3、完整欣赏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松鼠的善良美好。
4、看课件,分段欣赏故事,学说故事对话,学习形容词。
5、情感教育,使幼儿懂得做事情要为他人着想。
整个活动下来,我觉得故事情节有趣,语言比较幽默,很吸引幼儿,整个环节较容易把握,同时也给了我一些启示:
第一,故事开始采用先让幼儿自由创编的方法,能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同时也为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做了铺垫。
第二,在第四个环节中让幼儿学说故事对话,这调动了幼儿的兴趣,使课堂更加活跃。采取分段欣赏故事则有利于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与把握。
第三,在情感教育时我采用了设问的方法,幼儿能较轻松的.深入到故事内涵,难点突破的较容易。
我将活动重点设为:引导幼儿根据故事中的线索,围绕问题,积极思考,理解小松鼠耳朵上“绿星星”的秘密。我在教学设计中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在分段讲解时将一系列问题逐步递进,层层展开,启发幼儿积极思维,在前两个环节中就帮助幼儿理清了思路,理解了故事内容,充分感受了故事所描绘的完美形象,同时培养了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力。
不足之处是没有充分挖掘体验故事的情感美。
在完整欣赏故事后,结合幼儿实际生活,充分挖掘故事情感美的部分做的还不够。可以站在每个角色的角度上引导幼儿充分体验思考。如还可以引导幼儿说说:除了喜欢萤火虫,小松鼠,小朋友喜不喜欢小草和小花呢?为什么?从小花小草的角度思考:他们能在别人要伤害自己的时候,知道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通过自己的劝告来避免了一场伤害。这样自然而然地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会比教育幼儿爱护花草树木来得自然些。
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我觉得还是有收获的,我相信只有自己不断的积累,才会在教学当中有所长进,为了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我会更加努力的。
《绿》教学反思15《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现代诗歌,篇幅短小语言精炼,展示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渗透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教学中,我认为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补充课题引起阅读期待
上课伊始,我板书“染绿”一词,让学生回答:我们平时会说染绿什么?学生回答染绿小草、染绿树木等,我接着板书“我们双脚”,让学生读课题。再提问:是什么“染绿我们双脚”呢?最后添加“春光”,将课题补充完整,齐读课题,让学生就课题充分质疑。
二、质疑课题串起整篇教学
就本文的课题,学生提了不少的问题,唯独没有问:难道是“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吗?我抛出了自己的`疑问,在“春光”二字的上方打了个“?”。当学生自读完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后,我在“春光”下面划上横线,学生立刻说出了是“植树造林”染绿我们双脚,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当与整篇文本对话完毕,我又在课题下面划了一道横线,并启发学生:你现在认为是什么染绿我们双脚呢?学生回答是“少年儿童”。我提示贴合文本提炼总结概括,学生立即会意:是“我们”染绿我们双脚。在不断的引领中,学生依托文本逐步深化了中心。
三、首尾比较过渡重点内容
本首诗歌首尾呼应,第一小节和第八小节结构相似。我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精读课文伊始,就让学生找出其不同点,我相机板书“荒山野岭”和“青山碧岭”,并提问:荒山野岭是如何变成青山碧岭的呢?从而引起了课文二到七小节的生本对话。
四、想象写话提高练笔能力
钻研教材时,限于篇幅及题材的原因,我一直没有找到练笔的着眼点,当然,课后的第四题除外,那是文本对话完毕后的写话内容。在我诵读诗歌时,终于找出了生发练笔的地方:在朗读第五小节后,我抛出问题:植树造林让山上枝繁叶茂绿树成荫,其他小动物会有什么表现呢?在第五小节的旁边写一写。由于这样的练笔内容难度适中,所以学生的补充写话比较精彩。
当然,本篇课文的教学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于着急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引领学生体会赏析诗歌的准确用词,如“踏”和“撒”等字,这是本课教学最大的败笔,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注意这个方面。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