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广射虎》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1先来读一读一位经济学家是如何从这个故事中讲述救治大西北的:李广射虎的故事的这样的:“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李广,号称飞将军。李广善射,且臂力过人。李广领兵出征匈奴时,夜晚巡营,见一老虎,拔箭射击队之,箭穿虎背。天明后再到现场去看,原来是一块石头。再射石不能入。”
这一故事告诉我们,李广的臂力其实是可以射穿石头的。但当李广已经知道那是石头,不是老虎于是他先有了不可射穿的心理(失败心理),用力自然小了,所以射不穿石头。如果我们在“救治大西北”这一件事上,先有了失败心理,未曾进行已经认为不可能,就不会成功了。也许这位经济学家的认识与本文格格不入。但我们应该认识整个李广射虎的完整故事,因为这会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后会有着更多的思考。这篇课文是从唐卢纶的诗开始的。
卢纶写这《塞下曲》是六首,这是六首之二。为什么要选李广,其实整体阅读卢纶的诗,赏析这几首诗,你会发现卢纶写这些诗也有着极复杂的心理。也许这与本课无关。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这首诗,因为这首诗写的是李广。李将军是中国历史上可写之人,写他的形式多样化。今年春节前央视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也有许多集讲述着李广,并且有专门一集拍摄了《李广射虎》,虽然电视剧与史书上的记载有些出入,但多个朝代、不同人不同形式书写这个人,说明李广有可写之处。而用诗的形式写李广,应该是最独特的,因为古诗的字少而简洁,字字都是“金”,课文后面几段的解释足以证明这一点。
看看这二十个字,平白如话,古诗与现代文的对比阅读,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魅力,以及现代文的价值所在。所以对于文包诗的体裁,在教学中我们除了把课文负载的基本完成后,也可以尝试着习作训练。因为这样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古文就放在那里,后面文字既是解读古诗的,也是一篇现代文,把古诗与现代文放在一起比较,其实可以唤醒学生更好地写起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也能够感受这种比较是有意义的。
本文前面,整体引述了李广射虎的故事,这篇文章没有写完,也就是说古诗写李广并没有写完,古诗给予人的思考很多,我们可以进一步沿着这篇文章思考下去,写下去,这样教学也其实也重视了文与史的整合。如果在教学中,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卢纶的塞下曲剩下的那几首诗,引导他们以这篇文章的样子,写一写,相信同学们也会感兴趣的。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2前几天,在校公开课上我讲了《李广射虎》这一课,现在反思一下:
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1、图文结合,促进理解。《李广射虎》一文,直观形象的插图助于学生对课文中古诗的理解。感知课文的内容。在教学李广射虎的动作时候,让学生看李广射虎图,让他们体会李广将军的神勇,在这个基础上读好李广射虎的动作。还欣赏了众将士寻箭图,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众人的惊讶和李广将军的箭术高超。
2、诗文对照,易学易懂。“文包诗”作为一种新的课文结构形式,要求教师在此类课文的教学中运用新观点、新手段进行教学, 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提高古诗教学效率。我在教学环节中注重了这一点,采用了诗文对照的方法使学生融会贯通,并举一反三。
3、电化教学,体会意境。我利用动漫素材等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的意境。
当然在讲课时我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1:前紧后松,前面用的时间过于长,导致后面没有讲完。
2:准备的道具弓箭过于小。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3本周学习了《菩萨兵》、和《李广射虎》。
第七课《菩萨兵》的作业中出错多的是:春耕的春下边为日,里边一个衡,有的写成了目,里边写成了两个横。
耕织的耕左边有三横,有的丢掉一横,写成了两横。
平平展展的展,出错较多,里边写成了左下加撇。这样的学生还不在少数,要注意指导学生认真改错。
我在教学《菩萨兵》一课时,在揭示课题时先板书菩萨,让学生通过质疑明确菩萨是心地善良的人,再板书兵,成了菩萨兵,再让学生质疑菩萨兵,学生围绕着谁是菩萨兵,为什么称他们是菩萨兵?从哪里能够看出他们是菩萨兵?教学时就围绕着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教学,抓住朱总司令的急,看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急,一急为什么,二急为什么, 指导好朗读,通过边朗读便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但对课后的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的词句的意思中,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和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两句学生理解不了。令课后的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有一部分学生感到有难度,要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小组内练习复述,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在小组联系的基础上再指名学生复述,还可以让学生回去复述给家长听。
8课《李广射虎》的作业中出错多的是出没的右上部分没有钩,有的加上了钩。
唐代的唐的上下出头,有的上下不出头。
石棱的棱右上为土,有的写成了梭子的梭的右边了,要注意区分。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4本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通过讲述李广将军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进石头中的故事,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与神勇无比。课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也是古诗的内容所在。
在本课教学中,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
3、诗文结合,感受飞将军李广的神勇无比,抒发敬佩之情
我紧扣本课教学目标,由古诗《塞下曲》引出主人公李光将军由诗入文,复习导入。接着诗文结合,感悟人物。将古诗与课文三、四自然段内容结合感悟人物形象。先自读再交流:你从哪里感受到李广的神勇?接着抓住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从(一)环境描写(二)射虎动作的描写(三)将士们的反应三大板块精读感悟。
在感悟(一)环境描写时,我一开始设计的问题是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结果学生的回答比较单一,朗读时也并不能读出那种意境。后来,我设计了三个读的层次:读好词语,读懂句子,读出意境并用音乐加以渲染。接着,抓住警惕的目光感悟李广的沉着机警。
在感悟(二)射虎动作描写时,为了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形象,我采用填动词、演动作、读句子三个层次感悟、体会。先范读,再练读,指名读,具体指导,集体读。老师的范读放在最有效的时机。读有目标,读有层次。
在感悟(三)将士们的反应时先理解大家惊的是什么呢?再把这分惊讶读出来。
三个版块都是先理解文,再理解诗,读读课文,品品古诗 ……此处隐藏6307个字……复朗读,感悟李广的神勇无比。
五、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学完故事,出示古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完课文,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存有一些不足,但是,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在整体上是比较成功的,主要体现在:
1.教学的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问题“为什么说李广神勇无比呢?”展开教学,教学环节比较顺利,教学效果比较好。
2.在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朗读和感悟。如在学习、理解李广射虎的动作“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时,我采用了学生动作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动起来,学生通过表演一下子就体会了李广动作的熟练,从而掌握了重点。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13本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通过讲述李广将军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进石头中的故事,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与神勇无比。课文创设了古诗所描绘的情境,描述了有关“飞将军”的神奇故事,为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古诗的意思,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文包诗”的教学,自己一直认为应是以诗为主,文诗对照,循文悟诗,相得益彰。
这一设计,我个人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时间调控不够适当。课堂中,对文中语句的品评时间花费多了,导致文诗对照理解的时间少了。老师的语言似乎噜唆了一点。
2、教学中,实践活动充分了,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尚要强化。当孩子处于愤悱之际,应充分给予读书时间,引导其深入思考,不必急于告诉。
3、当孩子对文本的解读不够准确时,教师应随机启发、引导,及时予于纠正,并捕捉这一生成点,使其成为课堂的亮点。
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探究、摸索。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14《李广射虎》是一篇“文包诗”题材的课文,在上学期学过《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此这种题材的文章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文包诗的课文如何有效教学,是我比较困惑的问题。之前教《每逢佳节倍思亲》,我采取由诗及文,诗文对应的学习方式展开教学,最后再回到诗。本篇课文由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引出,介绍了“飞将军”李广,并由此描述了“李广射虎”的故事,通过讲述李广将军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入石头中的故事,表现了“飞将军”李广的力大无穷和神勇无比。全文由诗开始,诗是文头,文是诗身。本节课教学,我从文入手,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塞下曲》。2、理解古诗《塞下曲》,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3、体会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力大无穷。
在教学开始,我让生快速浏览全文,思考:“文中的李广是个什么样人?”学生很快就说出了李广是个神勇无比的人。接着,我抓住李广的神勇无比、力大无穷的人物形象作为教学时的主线,让生精读课文三、四自然段,通过品读文中的关键词句,让生展开想象,并结合文中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的需求,学生说到哪就品哪。例如当生说到“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在此,我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深深地”“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体会李广的力大无穷,并让生关注将士们的神情展开想象说话:当时将士们看到这样的情景,会对李广说些什么?并通过朗读体会当时将士们对李广的敬佩之情。但是,当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不在我的预设范围内时,我的引导还不够,以致于学生的朗读也不到位。
当课文学完,回到古诗《塞下曲》时,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意思,此时我发现学生对“平明”的理解不是很准确。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本节课重文轻诗,先学文再学诗的教学效果并不好,文包诗的课文还是应该文诗对照着学。
2.课堂上对学生的点拨、引导还不到位,学生的朗读训练还要加强。
3.课堂评价语过少,这是我课堂一直都存在的问题,今后要注意课堂评价与的运用。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李广射虎到底射在哪里?
苏教版第六册第8课《李广射虎》是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文章通过描绘卢纶的《塞下曲》一诗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诗的后两句是“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课文对诗末句对应的描述是“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课文作者把“没在石棱中”解释为“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从表现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来说没有原则性的错误,但如果要帮助学生理解原诗却不妥当。“石棱”的“棱”在新华字典上有两个解释:一是物体上不同方向的两个平面接连的部分;二是物体表面上的条状突起:如瓦棱。诗中的“棱”字显然应取第一种解释,是石头的面与面的相交处,国画中有山石纹理一说,这里的石棱就相当于山石的纹理处。
当堂教学时,我直觉地感到文中的解释不妥,因为一支靠人力射出的箭硬生生没入顽石中且使训练有素的将士也拔不出来,这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描写,不是流传有绪的历史故事。当时我对学生说,我们读书一定要有敢于怀疑的精神,书上说箭深深地扎进石头我觉得不妥,我们把它改成石缝吧(因为我怕学生不理解什么才是石头面与面的相交处),学生很支持我,就按我的改法把句子重读了一遍。
课后,我再细细一想,才感到我的改法比原文还差,如果是“石缝”则必然有大有小,且李广即使射进很小的石缝也让人感到少了几分神力。因此最好的办法还是把课文的句子改为“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棱里”,然后老师再在黑板上画一幅简笔画让学生理解何谓“石棱”,它与“石缝”有何不同。这样既未改变诗句的原意,又让学生多积累了一个很有用的词--石棱,它简洁而准确地表达出了石头某一部分的位置,简直找不出第二个同义词了。
做语文老师的也许就要在这些小处着力,才能用智慧点燃智慧。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15《李广射虎》采用“文包诗”的形式,通过讲述李广将军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进石头中的故事,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与神勇无比。课文创设了古诗所描绘的情境,描述了有关“飞将军”的神奇故事,为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古诗的意思,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我以诗为主,文诗对照,进行教学。先出示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拆字理解。因为之前学过不少古诗,所以学生对拆字理解比较熟悉,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上,很快就将古诗的简单诗意了解了。然后让学生读后面的段落,从段落中寻找表达古诗意思的句子,通过对照,感受到“文包诗”文体的独特与巧妙。通过这样的结合教学,循文悟诗,诗意就巩固的更快了。
本文朗读又是不可缺少的,比如表现李广力大无穷、神勇无比的词句,就得让学生好好地、反复地品读。在反复读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找出关键的词语,比如描写李广动作、神情的词语,通过边读边品,让李广的形象深入人心。在此过程中,我又让学生穿插了表演,演一演李广的搜寻的动作,演一演李广的射虎的过程,演一演随从们发现李广射中的是一块巨石的过程,等等。通过表演,李广的人物形象就更清晰了,学生对李广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文档为doc格式